
聯系我們
進口軸承和國產軸承之間的差距具體有哪些呢?
1、軸承的精度
國產的軸承的尺寸誤差和旋轉精度盡管和進口軸承已經十分的挨近。可是與德國進口軸承在離散度上還有必定的距離。國外早已開始研究和應用“不可重復跳動”這樣精細的旋轉精度目標,而我國在此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缺。
2、在振動、噪聲與異音方面
日本已推出靜音及超靜音軸承,而我國軸承的振動極值水平與日本軸承比較,一般要相差10dB以上。
3、在壽數與可靠性方面
以深溝球軸承為例,國外名牌產品的壽數一般為計算壽數的8倍以上(最高可達30倍以上),可靠性為98%以上(或尋求與主機等壽數),而我國軸承的壽數一般僅為計算壽數的3至5倍,可靠性為96%左右。
4、在高速功能方面
國外名牌產品的DmN值達4乘106毫米 r/min,而我國軸承僅為2乘106毫米 r/min。
現在,我國的軸承工業從產業經濟規劃上已居國際軸承總量的第三位,但在產品精度、技能水平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適當的距離。主要體現在:
1、我國軸承職業出產集中度低
在全國際軸承約400億美元的銷售額中,國際8大跨國公司占75%~80%。德國兩大公司占其全國總量的90%,日本5家占其全國總量的90%,美國1家占其全國總量的56%。而我國瓦軸等7家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的軸承企業,銷售額僅占全職業的28.3%。
2、我國軸承職業研制和立異才能低
由于大多數企業在立異系統的建設和運行、研制和立異的資金投入、人才開發等方面仍處于低水平,加上面向職業服務的科研院所走向企業化,國家已沒有對職業共性技能研究的投入,從而削弱了面向職業進行研制的功能。因此,全職業“兩弱兩少”突出,即基礎理論研究弱,參與國際標準擬定力度弱,少原創技能,少專利產品。當時,咱們的規劃和制作技能基本上是模仿,幾十年一貫制。產品開發才能低,體現在:盡管對國內主機的配套率到達80%,但高速鐵路客車、中高檔轎車、計算機、空調器、高水平軋機等重要主機的配套和維修軸承,基本上靠進口。
3、我國軸承職業制作技能水平低
我國軸承工業制作工藝和工藝裝備技能開展緩慢,車加工數控率很低,磨加工自動化水平低,全國僅有200多條自動出產線。大多數企業,尤其是國有老企業中作為出產主力的仍是傳統設備。對軸承壽數和可靠性至關重要的先進熱處理工藝和裝備,如控制氣氛維護加熱、雙細化、貝氏體淬火等覆蓋率低,許多技能難題攻關未能取得突破。軸承鋼新鋼種的研制,鋼材質量的進步,潤滑、冷卻、清洗和磨料磨具等相關技能的研制,尚不能適應軸承產品水平和質量進步的要求。因而,造成工序才能指數低,一致性極差,產品加工尺寸離散度大,產品內涵質量不穩定而影響軸承的精度、功能、壽數和可靠性。
近幾年我國軸承開展不斷有進步,慢慢形成產業化,現在國際軸承市場我國大約百分之十左右,銷量占據國際第三。可是與國際軸承工業強國比較,我國軸承還存在必定距離。主要體現便是高技能、高精度、高附加值的產品份額低,產品的穩定性需求進一步提升與改善。
FAG軸承推薦型號
FAG軸承型號搜索
FAG-INA軸承產品中心

產品中心
產品搜索
類別目錄